第540章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所以在宣德八年,鄭和死在了下西洋的途中之后,又因為宣德皇帝的猝然而崩,使得后繼之君不能清醒的認識到了海洋利益的重要性。
因此在一眾官員反對之下,當時年輕無知的英宗皇帝也就罷了重下西洋的心。
所以在宣德八年之后,大明就再也沒有實現過任何一次遠洋航行了。
也正是因為大明不再進行遠洋航行,自永樂時期設置的舊港宣慰司也因此廢止,使得大明朝永遠的失去了對南洋諸國的控制,以及利用南洋對中東和西方國家的通道控制。
但是這種遺憾放在當時的時代,也可能并不是真的遺憾。
畢竟那時候的大明和那時候的社會生產力,幾乎是清一色依靠傳統(tǒng)農業(yè)才支撐起來的。
如果遠洋貿易不能為大明朝帶來糧食方面的安全保證,就只是帶回一船又一船的香料,一船又一船華而不實的海外奇珍,以及一船又一船賠本的朝貢使節(jié)。
這樣的意義對于一個靠著農業(yè)為基礎而生存的古老帝國而言,簡直就是雞肋,誰也不會將這種華而不實的下西洋運動,繼續(xù)浩浩蕩蕩的推行下去。
所以,鄭和下西洋的航海之旅,在他死了之后就被廢止,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畢竟作為一個正常人,在講歷史得失的時候,肯定不能只用超前時代幾百年的目光看問題,也要看看當時的問題和現實是怎么回事?
否則的話,就會很容易把一件明明是有千秋功業(yè)的事業(yè),做成是一件“罪在當代”,利還一不定在千秋的事業(yè)。
所以,后人在看待宣德之后,明朝罷下西洋的決策,也不能僅僅只靠現在的認識和認知,就指責古人這么做是不對的。
殊不知再過個數百上千年的時候,后人再看我們這段歷史的時候,說不定也有類似的發(fā)現和感慨。
因此在看待的歷史進程和歷史遺憾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的思考和研究當時歷史時代所面臨的問題和現實到底有哪些?
只有把這些問題和現實考慮了進去之后,我們才能得到了一個更有警醒意義的歷史回答。
否則,我們只想著當時的失誤,而忽略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現實問題,一味的覺得當時的古人要么是腦子有病,要么就用陰謀論考慮他們。
這樣的話,我們在看待歷史的時候,就容易落了下乘了。
甚至如果讓我們去幫他們做選擇的時候,我們可能還會犯隋煬帝的錯誤,將一個本來強盛的偉大帝國,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就給葬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