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棱堡
接下來就是永樂二年軍備技術參觀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了,也就是棱堡的實地考察。
棱堡這種東西,說實話,只要火器跟得上,是真的虐菜神器。
尤其是在海外殖民地,弄個棱堡和配套的火炮群出來,幾百上千人,就能在據(jù)點里死守上幾個月乃至一年的時間,從容等待艦隊的支援。
不過跟傳統(tǒng)的高墻城池相比,棱堡更加考驗守軍的技戰(zhàn)術水平和心理素質(zhì)。
古今中外有很多戰(zhàn)例可以作證,高高的城墻對于防守方心理優(yōu)勢的加成到底有多大,城墻足以讓防守方的民夫,在很多時候發(fā)揮跟進攻方正卒一樣的戰(zhàn)斗力,但這種情況如果放到相對低矮的棱堡上,未經(jīng)訓練的民夫看著敵人順著緩坡爬上來,恐怕很快就會出現(xiàn)“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的情況。
但相反的是,如果棱堡內(nèi)駐扎的是訓練有素的火器部隊,擁有著標準配置的火銃和火炮,那么棱堡在抵御進攻方時,幾乎就是無法攻破的存在,甚至是最有效率的殺戮機器,這也是為什么在大航海時代,西方殖民者可以輕松靠著海岸據(jù)點統(tǒng)治廣袤區(qū)域,堅不可摧的棱堡就是秘密所在,在所有有記載的歷史資料上,棱堡被攻克的記錄,可謂是萬中無一。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鄭成功的含金量了,雖然啃得不容易,但鄭成功面對的熱蘭遮城可是標準的棱堡群結構,周長二百丈,高三丈,外城由三座棱堡構成,內(nèi)城由四座棱堡構成,共有八十門火炮,這種文藝復興式的星形要塞,在沃邦攻城法(平行塹壕推進,即土木作業(yè)攻城法)被推廣前只能靠時間來耗,可靠著半月堡掩護火炮群,鄭成功還是攻破了棱堡外城,并以火藥炸內(nèi)城相威脅,逼迫荷蘭人出降。
看著眼前土石結構的棱堡,國公們似是看出了點門道,又好像沒看出來什么。
棱堡,又被稱為“星堡”,這玩意在姜星火前世是意大利人在文藝復興晚期發(fā)明的,主要就是將傳統(tǒng)的四方城墻改成凹多邊形,將圓形城樓改成棱形堡壘,消除了城堡的火力死角,這樣無論從哪個地點攻城,都會遭到兩個以上火力點的交叉火力覆蓋.而棱堡的改進版是荷蘭人做的,正值荷蘭人從西班牙獨立的八十年戰(zhàn)爭,經(jīng)過實戰(zhàn)檢驗,荷蘭人選擇了降低堡壘高度,加厚墻體,然后將堡壘外墻同地面的夾角筑成鈍角,這樣不僅防炮,還能對抗火藥炸城。
而姜星火魔改出來的棱堡,考慮到了這個時代沒什么火炮,所以沒有選擇大幅降低墻體高度和加厚墻體厚度,因為這種修的既低矮又特別厚實的墻體主要是用來對抗火炮直瞄的,現(xiàn)在哪怕是帖木兒帝國,也沒什么直瞄火炮,所以適當加厚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把外墻修的有棱有角、凹凸不平,這樣跟傳統(tǒng)的平直城墻相比幾乎完全消除了射擊死角,任一一方來敵都會遭到多角度、多方向的火力打擊,把棱堡打造成一個殺戮機器。
這種棱堡,跟意大利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早期棱堡基本類似,不過自給自足方面更勝一籌,相當于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堡壘群,地下室、倉庫、水井等建筑一應俱全,后勤物資的標準差不多是一千人在非配給制下駐守半年,亦或是配給制下駐守一年。
先在甘肅的河西走廊修上一連串,剩下的就可以在北部邊境線和海外據(jù)點修了,效果肯定比傳統(tǒng)的四方形城池要好。
姜星火笑道:“先上熱氣球俯瞰一下吧。”
他今天其實藏了一手,就是為了給這些人一點驚喜,讓他們見識見識什么叫火器時代的戰(zhàn)爭。
而藏的這一手,必須要在半空中,才能看得清楚。
旁邊就拴著兩個準備好的熱氣球,眾人分成兩批,登上熱氣球,隨后熱氣球緩緩升高到了離地大約八九丈的距離,這個高度,已經(jīng)可以很輕易地觀察到整個棱堡的結構了。
再往高,也不敢上升了,繩子在這個位置很安全,再上升的話誰都說不準是否還能保證絕對的安全。
但是高度也不能太低,因為炮彈也是有彈道的,萬一哪個炮手射偏了,這要是把整個大明軍方高層一鍋端就搞笑了,雖然這種事情出現(xiàn)的概率萬中無一但是萬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