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后方
太武三年,四月二十日,子夜前。
在太谷關(guān)守軍覆滅的當夜,本該在轘轅關(guān)鎮(zhèn)守的胡毋丘帶著少數(shù)幾個騎從飛奔到太谷,接過了這一地泰山軍的指揮權(quán)。
原來朱靈在攻破太谷關(guān)后留下了兩千人的部隊,隨后帶著剩下的部隊轉(zhuǎn)攻伊闕關(guān)。
之后胡毋丘就想接收太谷關(guān)的守軍,統(tǒng)一納入自己的指揮。畢竟太谷關(guān)和轘轅關(guān)更近,更需要一體防御。
但當時的太谷關(guān)以分屬不同軍而拒絕了胡毋丘。這讓胡毋丘非常惱火,但也只能無可奈何,畢竟他也確實沒有名義去統(tǒng)帥這兩千人的部隊。
其實當時太谷關(guān)的守軍之所以拒絕胡毋丘有一個很深的原因,那就是胡毋丘這個人的風評并不好,常有兼并友軍的行為。
別看泰山軍軍制森嚴,但實際上依然不能制止這種情況。因為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兼并,在別人看來那叫整編。
比如一支主力營頭被打殘后,為了快速形成戰(zhàn)斗力,必然會從其他營頭抽調(diào)骨干,有些時候重組的是一個大編制,甚至一個整編營頭都會被編入進去。
那你能分出這是兼并還是整編嗎?正是這種現(xiàn)實的灰度,使得這兩個概念非常模糊,也容易被一些手段臟的軍將們利用。
而胡毋丘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手上的五千人軍有大半是這么來的。而他為何能如此肆無忌憚呢?
一方面確實是這人常事出有因,還一方面他出自胡毋家。
在如今的泰山軍中,其實有幾家將門,他們或是整體投入泰山軍的,或是在早期就進入泰山軍體系,所以家中子弟密布。
前者的代表是馬騰,后者的代表就是胡毋家。
原先的胡毋家曾為泰山軍的敵人,但在其家主胡毋班的審時度勢下,大膽押注張沖,在泰山軍早期的蟄伏時期,為泰山軍立下了不少功勞。
胡毋家有個特點,因其家治《公羊春秋》所以奉行大復仇主義,所謂“胡母家,有仇必報?!?br/>
但等這一次的仇人是泰山軍后,胡毋班非常靈活的選擇了加入泰山軍,成了泰山軍自家人。
這樣他們家族的宗旨不會被打破,還搭上了一個順風船。
爾后的胡母家在泰山軍中發(fā)展迅速,其中子弟在軍政兩界都有,而在軍界中最突出的就是這胡毋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