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白馬
戰(zhàn)況一如所料,袁軍至今陸續(xù)完成了既定目標,在陸續(xù)破了桐柏山的外圍山城后,現(xiàn)在連太平峰山腳下的砦壁也丟了,如今只要攻上太平峰,萬事皆就。
但出人意料的是,袁紹卻主動讓人上山,要和黃巾軍進行談判。
實際上,之所以如此全是黃巾軍在之前一戰(zhàn)中打出了價值,讓袁紹看到了黃巾軍的血性和韌性。
他明白再這樣打下去,袁軍就是打下太平峰,自己也必然是損失慘重的。他不會忘記,自己此戰(zhàn)真正的戰(zhàn)略是什么,那就是潛渡義陽三關(guān)。
而一旦度過義陽三關(guān)進入荊襄平原腹地,那必然就和捅了馬蜂窩一樣,到時候劉表勢必會不惜一切代價猛攻袁軍。
如果在征剿黃巾軍的過程中,損失過大,袁紹橫入荊州的計劃可能就要靠破了。
所以,袁紹讓軍中的一個謁者,帶著他的書信入山。
在信里,袁紹給劉辟提了三個條件。
其一,黃巾軍放棄桐柏山、大別山,全面進入汝南編戶。其二,黃巾軍將被編為屯戶,負責(zé)耕作。其三,黃巾軍全面接受豫州之管理,由豫州任命各地教守。
可以說這三條下來,袁紹給劉辟的不是所謂的和平條約,而是讓其全面投降。
但劉辟同意了,他不顧教內(nèi)的一眾核心勸阻,到底還是投降了。
劉辟愿意投降的理由有很多,什么不愿意再徒增傷亡,什么大勢已去,什么東面的青州教眾在投降后就過得不錯。
等等理由俱在,但真正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謁者私下和劉辟許諾,其主袁紹愿意保證劉辟的一眾財富,并將為其表為中郎將。
于是,為了權(quán)勢和財富,劉辟背叛了那些戰(zhàn)死在山腳下的同道。這一刻,龔都、吳霸的死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而當劉辟同意投降后,緊接著太平山就發(fā)生了混亂。
大量且與袁氏有血仇的黃巾殘黨根本接受不了這個結(jié)果,于是火燒太平山,趁著大亂,向著西面南陽方向撤退。
而已經(jīng)無力約束眾教徒的劉辟,趕緊讓山下的袁軍入山,讓其彈壓。但當大火將山上的廬舍、坊市都燒毀一空的時候,也沒見到袁軍有一兵一卒上來。
顯然,袁軍不并不愿意冒這個風(fēng)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