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張遼
關東士族為何如此鄙薄甚至怨恨西州士呢?
說來也可恥,全因為西州士擋著他們發(fā)財了。
因為三互法的回避原則,西州的地方官長普遍都是來自關東。這些人來到這里就是來發(fā)財的。
他們大都貪殘剛愎只知壓榨欺凌羌人,牧馬畜,好財貨。而且是因為偏僻異地,沒有家鄉(xiāng)的道德顧慮,這些人沒有不貪的。
既虐又貪,羌人如何受得了?
所以羌人反了,而這一次反和以往再也不同。那就是自羌人在前漢被鎮(zhèn)壓后,百年間有大量羌人遷移到了塞內,甚至深入到三輔、三河之地。
這些內附的羌人同樣沒能逃過官長的欺壓,于是這次大亂,塞內外的羌人互相呼應,互相支持,直接將戰(zhàn)事燒到了漢室的核心地區(qū)。
羌人的內附本來是漢室持續(xù)的一個國策,其本意就是將羌人分散打亂,然后被復心的漢人同化,繼而成為漢室的編戶齊民。
此也是有例可循的,當年武帝時期,就曾將越人內附,就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為何到羌人這里就失敗了呢?
原來羌人內附地區(qū)和越人的內附地區(qū)不同。越人內附的是江淮地區(qū),地廣人稀,與當地漢人的矛盾不多。但羌人不同,他們遷移的地區(qū)是關中和三河地區(qū),是漢人的核心地帶。
這些羌人到這里,不僅格格不入,還會被漢人以其優(yōu)勢地位給奴役。而這種奴役和苦難,又反過來強化了羌人們之間的認同。
開始時,羌人作亂并沒有影響到關東人撈取財富,反而讓他們發(fā)了更大的戰(zhàn)爭財。
在平叛的一開始,漢室因為對西北武人刻意的防范,并沒有讓西北豪右參與平叛,而是繼續(xù)從關東調取士馬平叛。
實際上,漢室對西州武人的防犯是祖訓。當年兩漢之際,西州曾崛起過一系列割據一方的豪強。其中盧芳、隗囂、竇融都對天下局勢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后來光武平定西州,就將隗囂黨羽分徙弘農及京師以東,竇融、梁統(tǒng)、馬援等西州武人也都被調離西州另為他用,西州地區(qū)的二千石、刺史、守令幾乎全由關東人出任。
所以這次羌人作亂,漢室派遣的將領、征調的郡兵還是來自關東。
一開始,朝廷派遣過鄧騭、司馬鈞、龐參等將帥,這些人都是關東人,但皆不能蕩平。
這戰(zhàn)事之所以如此遷延日久,固然有羌人視死如歸的戰(zhàn)意。但這不是關鍵的,因為以往叛亂也平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