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大義
光和六年,八月二十三日。
河南郡,苑陵。
就在何儀率部奔襲索亭的這一天,太平道沖天大將軍,泰山方渠帥張沖,率眾三萬入駐苑陵。
前兩日泰山軍擊潰苑陵兵,再一次獲得大勝。
之前,在密縣那邊被圍的時候,密縣縣尉侯鳳除了給北面的京縣請了援兵,東面的苑陵也請了。
但和京縣的粗疏不同,苑陵方面并未對密縣多作理會。只因在南面新鄭城破后,苑陵方面就已經(jīng)做好了堅壁清野之準(zhǔn)備。
原因很簡單,太平軍一路北上,行軍數(shù)里,人山人海。如此大規(guī)模的行軍根本不可能走西面密縣、京縣的嵩山南麓地界,只能走苑陵、管城一線的豫東大平原。所以苑陵令早早就做了在此堅守的準(zhǔn)備。
見無法掉出苑陵兵馬,張沖決定硬攻苑陵。
從趙夫子所言,張沖已經(jīng)將苑陵的地理情況了解清楚。河南郡不愧是華夏從文明源流就開發(fā)的核心區(qū)域,在別處都是一縣一城,而在這就是小邑繁點。
就拿這苑陵來說。因地處豫東平原,人丁繁盛,除了苑陵一城外,在其東又有制城,林鄉(xiāng)城兩座;北十三里又有函陵,東北有焦城。
而亭驛險要也頗多。其中城西有瑣侯亭,永新驛這一亭一驛,城東南三十里又有華陽亭。而在險要地勢上,其南有白雁陂,西南有韓王壘,與密縣交界處又有大隗山。都是能屯駐兵力的險要之地。
而這一次苑陵漢兵堅壁清野后,就在韓王壘和白雁陂兩處屯駐了四營兵。其中韓王壘相傳就是當(dāng)年戰(zhàn)國時期,韓國屯駐大軍之所在,是半永久營壘工事,到如今都能作為屯兵所在。
苑陵令在這里韓王壘駐守了兩營,共千人兵,阻遏此條交通線。
在探查了戰(zhàn)場形勢,張沖做如下調(diào)度。
調(diào)派新投的李敬率領(lǐng)所部襄城營四百人于韓王壘陣前誘戰(zhàn)。駐守韓王壘的苑陵兵對李敬所率小部騷擾并不做理會。
但后面的苑陵傳來軍令,他們認(rèn)為此只游兵乃敵小部迷路之兵,最好吃掉此小部,積小勝為大勝,于是令韓王壘中漢兵出陣。
漢兵得令后離開韓王壘這一險要陣地,對李敬部出擊。李敬部且戰(zhàn)且退,誘敵至后方張沖布置的伏擊圈。
當(dāng)是時,泰山軍高雅、吳資、馬寶三部伏兵四起。伏擊圈內(nèi)的千余漢兵倉促被伏,又失于據(jù)險,直接落入下風(fēng)。正在這時,一只打著漢軍旗幟,穿絳紅色軍袍的軍隊從后方擊破泰山軍包圍,將韓王壘的漢軍救出,然后直奔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