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戰(zhàn)機
光和六年,六月二十三日,盤踞在陽翟城外的馬元義、波才兩部黃巾軍突然移軍南下,直接在潁陽一帶與一路北上的汝南太平道彭脫部匯合,一時軍勢大振。汝潁太平道匯合后,有兵十五萬之巨,連營扎砦十余里,充斥潁陽之野。
這一切都是馬元義的籌劃,他以自己在教內(nèi)的威望促成了汝潁太平道的合軍。
原來當汝南太平道在召陵擊敗了汝南太守趙謙后,馬元義就動了這個想法。召陵一戰(zhàn),汝南太平道大勝,一舉打垮了汝南漢軍主力,郡中精粹,消耗殆盡。如汝南袁氏袁袐,時任郡門下議生,從太守出擊,其與郡諸大吏以身捍刃,皆死于陳,只太守趙謙僅以身免。
而當時馬元義就在陽翟一帶集合太平眾,聽得汝南大勝,忙以太平道神上使身份傳檄汝南彭脫部,命其火速北上,加入到潁川與漢軍主力決戰(zhàn)。
彭脫在的召陵正處在汝水、潁水之間,與潁陽之間一馬平川,其得了馬元義之名,立馬帶著八萬汝南黃巾軍北上。
彭脫這人是張寶之徒,與其師一樣素來就是耿介,一向不管教內(nèi)紛亂,只聽教令,誰在就聽誰的。所以馬元義傳令給他,他沒多想就帶著汝南的全部可戰(zhàn)之兵北上了。
汝南本就是大郡,戶口百萬,而扎根于此的太平道就更是兵強馬壯,彭脫自己光下面的小帥就有吳霸、龔都、何儀、劉辟、黃邵、何曼六健將,皆有勇武,統(tǒng)帥萬人。之后又一戰(zhàn)大敗汝南漢軍主力,更是志得意滿。
在彭脫看來,自己雄兵八萬,對上漢兵不是手拿把攥?就這樣浩浩蕩蕩的殺向了潁陽。
而波才部原先也得了陽翟方面的檄書,讓他西進與馬元義合兵,但波才與漢兵連連鏖戰(zhàn),被咬的很死,最后才斷尾,帶殘兵五萬西入陽翟,與這里的馬元義部二萬合兵。并趁著漢軍沒能弄清他們意圖的情況下,火速南下,與彭脫合兵。
合兵之后,以馬元義為教內(nèi)威望最高,汝潁聯(lián)軍共推馬元義為渠帥,準備在這潁陽與漢兵一舉死戰(zhàn)。
潁陽顧名思義就是在潁水之陽,馬元義選此處作為合并地,就是因為這里處南陽、汝南之間,更方便大家合兵。但馬元義可能自己沒想到,那就是這潁陽四遭一馬平川,十分利于漢軍主力精騎馳騁。
隨騎都尉曹操將騎兵二千與皇甫嵩和朱儁軍團合軍,漢軍已經(jīng)有八千左右的精騎,這在整個中原戰(zhàn)場是一個非??植赖臄?shù)字,而這些馬元義都沒有考慮進來。
潁陽城在十五萬黃巾軍的包圍下很快陷落,城破之日,太平軍盡屠城內(nèi)豪族,如祭氏、王氏,都是光武元勛之后,想祭遵和王霸二人有知,見家族后被被蛾賊屠戮也不免感慨,功名利祿都做土。
之后汝潁太平道就以潁陽城為基地,深塹駐砦,積蓄糧秣,準備與漢軍做長久打算。一開始汝潁太平道的渠魁們是沒有將還在濮陽的泰山方放在規(guī)劃的,不是覺得他們不能打,而是因為他們遠在四百里之外。
但最后還是馬元義力排眾議,精選探馬十隊,往北去濮陽,讓濮陽方面南下與汝潁太平道主力南北夾擊。當然馬元義也沒有將勝利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泰山方,他還傳檄給南陽太平道張曼成,邀他一同北上,與汝潁太平道合兵一處,威脅漢軍主力側(cè)方。
此時的南陽太平道同樣兵強馬壯,有兵十五萬,且連連大勝。先是在宛城攻殺南陽太守褚貢,之后圍宛城數(shù)重,一直將南陽太平道壓縮在城內(nèi),掌握著戰(zhàn)場的主動權(quán)。
原先對調(diào)動南陽太平道北上,馬元義是信心十足的,因為這些就是他的老部下,方內(nèi)很多重將都是馬元義當年引領(lǐng)入道的,現(xiàn)在馬元義有召,他們?nèi)绾螘槐鄙希康R元義還是低估了教內(nèi)的山頭分歧。
當檄書送到南陽太平道張曼成之手時,張曼成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