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天子從不吃虧
歷朝歷代,農事都是國之本業(yè),即便是因商稅而富庶的宋代,對于農業(yè)也是極為看重的,正因于此,在針對農業(yè)上的各種政策和方法層出不窮。
作為執(zhí)掌戶部的大司徒,沈翼自然對這些都熟稔于心。
公田法,是南宋時期推行的一項制度,目的是為了解決朝廷的財政困難,同時抑制豪紳兼并。
具體而言,就是在限田制的基礎上,劃定不同戶籍可以擁有的田畝數(shù)量上限,超出部分,由朝廷強制進行贖買,劃為官田。
這些田畝被朝廷收回之后,會通過租佃的方式,分給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手中,由他們耕種,向朝廷繳納賦稅。
這種制度,在歷史上毀譽參半。
贊譽者認為公田法抑制豪紳,安撫民心,兼而能為朝廷增加大量的稅收,利大于弊。
而否定者,則覺得公田法實則是朝廷在進行強行掠奪,以贖買為名,以低價強征民田,雖然打壓了一批豪紳,但是,也逼的許多普通百姓走投無路,揭竿而起,實是禍亂之源。
而且最根本的是,換湯不換藥,公田租佃出去之后,地方官員和士紳勾結,同樣會隱沒大量田地,最終的苦處,還是要由百姓來承擔。
即便是在財政方面,朝廷要贖買公田,也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當時南宋采取的就是加印交子的方法,進一步使得社會變得動蕩起來。
雖然說,贖買完成之后,朝廷的財政迅速緩和,但是,由此帶來的朝廷權威的損害,卻是無可挽回的。
再加上南宋實行公田法沒有多久,就被元所滅,這也是許多人對公田法沒有好感的原因所在。
不過,站在沈翼的角度來說,他對于公田法倒沒有那么多的偏見。
相反的,他覺得南宋的公田法實行的有些晚,那些所謂的,官紳勾結,欺上瞞下,低價強征民田,甚至是為了贖買公田加印會子,這些問題,都說明南宋本身已經(jīng)大廈將傾。
有了好的政策,卻很難真正執(zhí)行下去,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事實上,真正仔細研究過公田法就會明白,元滅南宋之后,之所以能夠迅速的穩(wěn)定下來,就是因為享受到了公田法的好處。
當時,元世祖給功臣們的賜田,很多都來自于南宋當時贖買的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