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淺聊一下這本書的主角
那就是在史獻的絕大部分篇幅中,是只記載能和嘉靖皇帝答上話的內容。
從楊廷和一直到最后的徐階,前后歷任十幾名輔臣,只有這些輔臣在史書中存在感比較強。
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張居正,在《明世宗實錄》的記載中,也是一丁點出場記錄都沒有,最多就是吏部的任命公文中會例行公事的提起這個名字,某年某年某日,張居正任某職,沒了。
連個標點符號都不給。
沒有任何關于張居正的御前奏對、進言上疏。
為什么,因為張居正的身份資格不夠。
他在嘉靖朝這一段歷史中沒有任何存在感。
難道這幾十年,張居正什么事都沒做嗎?
張居正一道奏疏都沒有給嘉靖皇帝寫過嗎?
他想要改革救國的心,是到了萬歷時期做了首輔才有的嗎?
顯然不可能,只是因為他的身份、資格太低,所以從內閣到司禮監(jiān)沒人搭理他,史獻也懶得記載。
而到了隆慶、萬歷朝,張居正的出場紀錄瞬間就多了,史獻中開始記載他說過哪些話、做過哪些事、制定過哪些政策。
因為張居正入閣了,他的身份夠了,有資格對這個國家指手畫腳了。
張居正在嘉靖朝時期最大的官只當?shù)搅擞掖悍挥业轮I,翰林院的侍讀學士,正四品還是正五品來著,離著電視劇中的兵部尚書差出十萬八千里。
即使存在如此巨大的史獻偏差,我們也不能否認《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極好極好的歷史權謀劇,因為我們喜歡這部劇,看的不是歷史本身,而是從嘉靖到一眾官員之間的斗爭。
在合作中保留斗爭、在斗爭中求取合作。
如此一來,作者君就有了塑造主角的靈感。
一個通過斗爭和合作走上歷史舞臺的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