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美術(shù)館初探
范寧此刻才終于明白。
為什么這個世界的人想破腦袋也研究不出什么名堂,只覺得是很好聽的音樂素材。
包括安東教授,也包括自己穿越前的原主。
就像流行歌曲,只有自己聽過很多遍的曲子,才能做到哪怕不聽旋律,只要前奏響起幾個和弦,就能立馬反應(yīng)過來是它。
他們之前的研究方法,的確只是把它們視作音樂素材,部分地截取、拆解、拼接組合,以助力自己的創(chuàng)作。
但如教授日記中所言,這些音列其中又夾雜著另一部分“神秘和弦”,色彩效果可能就有些詭異了。
他還記得老師之前的忠告:
“這種神秘和弦絕不能隨便演奏,要想大概試試它的聽感,也要大量混合著其他的素材,或不踩延音踏板,防止聲響在一起共鳴?!?br/>
比如,范寧讀出其中一組:C,升F,B,高八度的E,高八度的A,更高八度的D…
這和弦中的音,多成純四度、增四度等方式高疊,完全不同于常規(guī)和弦的三度構(gòu)造方式。
范寧大概能想象一下其音響效果:色彩清冷、空泛,帶著一絲詭異。
即使是沒聽過這些古典音樂作品安東教授,也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突兀之處,只是想不明白為何如此,因此苦苦研究。
而對于范寧,這就更加干擾不到他了。
他閉上眼,后腦勺靠壁,陷入思考。
“貝多芬《暴風(fēng)雨奏鳴曲》?…肖邦《黑鍵練習(xí)曲》?…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
范寧腦海里反復(fù)揣摩這11首作品名,以及聽覺的記憶,但始終沒找到有什么特殊的含義。
“噠噠噠...噠噠噠...”馬車聲音持續(xù)響起。